地球之所以能成为智慧生命的摇篮,与它温和的气候分不开,但是为了国防、工作、生活甚至娱乐,我们依然需要面对许多极端寒冷的状况,而在这种天气特征情况下,普通的汽车就力不从心了。为了在冰面和雪地里拥有可靠、高效的交通工具,人类改造、发明了各种应付极端气候的终极机器。本期就为大家选取其中最酷、最有代表性的几件“家伙”。
我们要说的第一件“交通工具”可能更适合被称为“朋友”。现在历史学家一般认为,最早的雪橇犬基因出现在距今0到30000年之间的蒙古。大约3000年前,人类和他们的狗朋友一起移居到北极圈内,并开始使用狗儿们作为交通工具的动力来源。世界上许多地区都有使用狗拉雪橇的传统:拉普兰(现在的挪威、瑞典和芬兰地区)、西伯利亚、楚科奇半岛、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兰—— 历史上他们只在北半球出现。
最有名的雪橇犬品牌主要有以下几种:Malamute(马拉缪特,又叫“阿拉斯加雪橇犬”,格外的简单直接的中文名)、Siberian Husky(西伯利亚哈士奇)、Samoyed(萨摩耶)、Greenland(格陵兰哈士奇)、Alaskan Husky (阿拉斯加哈士奇)、Qimmiq (加拿大哈士奇)等等,所以今后不要看到皱眉头的狗都喊哈士奇哦,不然你就不能算真正的车迷。这类狗由许多种类杂交而成,驯养时主要突出他们的牵引力和团队协作技能。他们的血统如前文所述非常古老,是人类驯化的最古老的狗类之一。他们祖先有的是曾经用来打猎北极熊、海豹的猎犬,有的速度很快,有的耐久性好,总之是人类文明产生之初最可靠的朋友。也难怪这些种类的狗大多性情温顺,喜欢人类,跟主人感情深厚——毕竟和咱们已经有几万年的友谊了。
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几乎所有冰雪上的交通都由雪橇犬完成,不论是探矿、捕猎、邮政、商业、运输还是医疗,一切活动的东西都靠狗来拉动。同时,此时期人类对北极和南极的探索也进入巅峰期,因此有人把这段时期称为“雪橇狗时代”。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北美北部、阿拉斯加地区的狗拉雪橇邮政逐渐被航空邮政取代。1924年,美国的航空先驱 Carl Ben Eielson 完成了阿拉斯加的首次航空邮件投递,以往狗拉雪橇需要20天的行程,驾驶飞机仅需4小时完成。他驾驶的是一架 Fokker (福克,荷兰航空先驱)飞机。
看到民用航空的巨大市场,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投资工程师 William Stout 设计的福特三发飞机于1925年问世。全金属结构的它一出现就成为媒体的焦点,福特宣称这是市场上最安全的客机。与早于它问世的 Fokker 和 Junkers (容克,德国飞机制造商)飞机的蒙皮相似,福特飞机的外表面也是由波纹铝板包裹的。和早年的福特汽车和拖拉机一样,这些福特飞机相对来说也是价格实惠公道同时简单可靠的机型,有着皮实耐用的名声。不过,由于福特三发的设计和容克的飞机太过相似,招来了德国朋友的强烈抗议,甚至对簿公堂,导致福特没法把这个“山寨”产品出口到欧洲,这也大大影响了这个机型的销量。
和其他波纹铝蒙皮的飞机一样,虽然蒙皮的强度不错,但是波纹大幅度提升了阻力,所以飞机最高速度并不快,只有130节(1节等于1海里/小时,也就是1.8km/h),但是它的失速速度仅有惊人的56节。由于翼载荷小,福特三发机起飞和降落距离非常短,因此很适合在不平的表面使用。在早年的两极探险中,福特三发机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1929年11月29日,著名的两极探险家、美国海军中校 Richard E. Byrd 驾驶一架福特三发成为第一个飞过南极点的人。Byrd 同时还是第一个飞越北极点的人,并为此获得了美国军队的最高奖励:国会荣誉勋章。
1939年,彼时已经是美国海军准将的 Byrd 请他第二次南极探险的队友、芝加哥装甲兵学院的院长、工程师 Thomas C. Poulter 博士设计了一台30吨重的轮式南极探险车,起名为“雪地巡洋舰”,准备用于他们的第三次南极探险。这辆车设计目标是能够自给自足地完成长达一年的远距离南极穿越。它装备有许多先进的技术,例如双柴油机、两台发电机、四轮独立的电机驱动和转向,以及一个飞机装载平台。车上配有乘员生活区、实验室、机加工车间、厨房、暗室、燃料和食品储藏室。
超长的前后悬是为了加强车辆的通过性,按照设计它能穿过宽达4.6m 的冰缝。发动机冷却液经过布满整个车身的管道,为乘员舱供暖。据报道,供暖效果很好,睡觉时仅需盖薄毯子。发电机产生的多余电力可以储存在电池中,供照明和别的设备使用。全车长17m,L,设计航程8000km。
这辆车在芝加哥建造完成,前后花了足足四个月时间。在附近的沙丘做过短暂试验后就开始了穿越美国东部1600多公里的旅行,造成沿途一系列由于看热闹引发的交通堵塞后,最终到达波士顿装船出海驶向南极。三个月的航行后,经过惊险刺激的卸货过程,在一片欢呼声中车终于踏上了南极的雪原。然而欢呼声马上就停止了——雪地巡洋舰一落地就开始下陷,车还没开出营地就动弹不得。巨大的光滑的固特异轮胎本来是为沼泽地设计的,在雪地里一直打滑,让车陷入雪地将近一米深。无奈之下,队员在前轮装上了两个备用轮胎以期获得更小的压强,同时还在后轮装上了锁链帮助增强抓地力,但是这都是徒劳。最后他们发现,如果倒着开,车子还是能勉强行驶的,于是在倒着开了不到150公里后,这次南极之旅被迫结束了 ——美国的注意力此时被吸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上,探险的经费被取消了。
全体队员返回了美国,雪地巡洋舰则被遗弃在南极大陆上。随后由于气候和冰原移动,它永远地消失在南极的冰雪中,直到今天也无人知其下落。
按照今天的计算,要想在雪地上用原有的轮胎行驶,雪地巡洋舰的空车重量已经超重3-5倍。尽管如此,它依然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由于冰雪的极端光滑,在雪地上驱动车辆始终是一个问题。对这个难题,拥有巨大寒带国土的苏联有一种有趣的解决方式 —— aэросани,直接翻译过来就是 aerosani,由两个词:“空气/航空” + “雪橇”组成。这种雪地车由螺旋桨驱动,与地面接触则是滑雪板/雪橇。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该国就有用这种雪地车的经验。这种车辆被认为十分适合侦查、通讯和小规模的打击。
苏联时期生产了多种不相同的型号的雪橇,小到两座的木制轻型车,大到带装甲机枪座圈还能牵引几个滑雪士兵的车型。这些气动雪橇能在其他车辆完全没有办法使用的恶劣环境下工作,在广袤的苏联大地上成为他们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不过由于转向不太灵敏,这种雪橇一般只用在比较开阔的地区,林间小道这种地方则并不适合。许多著名的飞机设计师都设计过气动雪橇,比如图波列夫、西科斯基等。
俄国人的另一个产品应该是现代半履带车的雏形,这一发明是由一个法国人完成的,只不过他在俄国把它发扬光大。法国人 Adolphe Kgresse 1905年搬到俄国的圣彼得堡居住,开始为俄国的沙皇尼古拉二世工作。他是一个工程师、发明家,同时还是沙皇的私人司机。
当时俄国还是农奴制度,基础设施非常落后,为了让沙皇的皇家座驾拥有更好的通过性能,Kgresse 发明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半履带车辆 ——把普通汽车的后轮也就是驱动轮换成一套履带式的驱动装置,前轮则不变以方便转向。
冬季时,前轮可以装上雪橇以增强通过性。Kgresse的履带和传统的履带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采用柔性材料如橡胶等制成,而传统的履带使用一节节的金属铰接而成,因此Kgresse的履带十分轻便,适合改装到普通车辆上。
俄国革命后,Kgresse回到了法国,他的发明应用到许多雪铁龙生产的越野车辆上,这些车参加了一系列的探险活动,为雪铁龙赢得了极大的声誉,在军用上也大显身手。
20年代末期,美国陆军购买了几辆雪铁龙-Kgresse半履带车,对其越野性能作出评估,最终他们决定购买许可,在美国生产这种系统。1942年12月,M2M3半履带装甲车投产,这成为美国陆军的代表性装备之一,美国共生产了41000多辆各型号的半履带车。
俄国人发明了这么多雪地车,同样有冰雪问题的加拿大人也不甘示弱,我们今天最常见的雪地摩托就出自枫叶国。出生于魁北克的Joseph-Armand Bombardier从小就喜欢机械,并且非常认真好学,十九岁起就开了一间修理厂,修理汽车和摩托车,生意还算不错。
加拿大的冬天非常漫长,每逢冬季到来,居民们就会把汽车储存起来不会再使用,所以庞巴迪的生意总是起起落落。有一年,他的一个孩子生病了,由于缺乏雪地交通工具,没法把小孩送去就医,结果就这样去世了。这让悲伤的庞巴迪萌生了一个想法:他要做一个能在冬天使用的交通工具。
1936年,他的第一个产品——可载7人的 B7型雪地车上市了。雪地车一炮打响,成为冬季加拿大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之后庞巴迪又陆续推出了B12C18等型号,载人量逐步的提升。到1940年时,他已拥有一个年产量200台雪地车的工厂。
战争结束后,大型雪地车的销售下滑了,因为此时政府开始清理道路的积雪,于是庞巴迪开始设计小型的雪地摩托,从而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娱乐休闲用市场。到1964年他去世时,庞巴迪的 Ski-Doo 小型雪地车的年销量已超越了8200台。庞巴迪公司也逐渐开发出各种领域的产品,还涉足航空、铁道等产业,成为加拿大最大的航空和防务公司之一。
喜欢军事的读者可能还记得,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期,一些国内的军事和航空类杂志会登载一些军品和航空类产品的广告,多以国际大公司为主。这里面就有瑞典的 Hagglunds (赫格隆)公司的Bandvagn 系列新产品。这一系列以 Bv206最为著名,近年来他们还开发了非常成功的 BvS 10,装备了多个国家的军队。
初见 Bandvagn,你可能会以为它是由一个雪地拖拉机外加一个拖车组成,其实赫格隆最大的特色就是这一个拖车,它是总系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Bv 系统发动机装在前车上,通过传动轴将动力传到后车,因此前后车厢都是有动力的。中间的柔性连接使得车厢能相对旋转、位移,对艰难地形适应性非常好。与一般的履带式车辆不同,赫格隆的转向系统十分有趣,主体是装在两个车厢之间的两根液压推杆,要转向时,两根推杆就会把后车厢朝一个方向推动,从而使前后两个车厢形成一个弯曲的形状,总系统自然就转弯了。
这个毛毛虫一样的小车被证明很适合北极圈的恶劣地形,在非寒带地区,赫格隆的全地形能力也很突出,深受各国用户青睐。从1964年投产以来,Bandvagn 已经装备了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美国、加拿大和许多南美国家也有购买。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民用用户也在使用毛毛虫。
我们最后一件对付冰雪的武器着实有点“终极”,这就是苏联建造的核动力破冰船。破冰船基本功能是压碎冰面,帮助后方货船在北极圈内航行。传统上柴油动力的破冰船燃料消耗极高,虽然核动力机构的安装和维护费用很高,但是长久来看与柴油动力相比还是较为划算的。
1959年,世界上第一艘民用核动力船只“列宁”号破冰船下水了,这头巨兽装备有三台OK-150核反应堆。在它的服役期内,“列宁”号总共出过两次严重核事故——不过根据官方记录,每次都化险为夷,没有造成人员死亡。1989年“列宁”号退役了,被改为一个博物馆,永久停靠在摩尔曼斯克港。
世界上最大、最强的破冰船要数1975年竣工的“北极”号和同级别的“西伯利亚”、“俄罗斯”、“苏维埃”、“亚马尔”和“五十周年胜利”号,每艘都能爆发出171兆瓦的惊人动力。核动力破冰船只能在北方海域航行,而不能进入较温暖的水域,因为他们的核反应堆需要冰水冷却。1977年8月17号,“北极”号变成全球上第一艘到达北极点的水面船只 —— 对的,早在1958年,美国海军的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就已经光顾过此地,仅仅是在冰面下完成。
如今,俄罗斯依然是唯一拥有核动力破冰船的国家,“北极”号和“西伯利亚”号已经退役,其他“北极”级破冰船则由一家私营公司 Atomflot 运营,她们的母港位于 Atomflot 的服务基地摩尔曼斯克。公司收入的7%来自旅游业 ——只要花23000美元,你也可以登船来一场北极破冰之旅。
从确保生存,到对未知疆域的探索,到日常娱乐活动,冰雪交通工具的变迁记录了人类文明从勉强维系到繁荣昌盛的历史进程。未来,人类还会做出更多更高效、更令人惊叹的创造。读完此文,您是否也感慨万千呢?